發(fā)布時間: 2021-03-29 瀏覽次數:0
由于水稻的生長周期主要分為2個階段8個生長周期,因此水稻的管理也是針對這8個生長周期,進行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。
1、幼苗期
水稻的幼苗期是指水稻在秧田生長的時期,也是從水稻種子萌芽到移栽插秧前。
水肥管理:在整理秧田時必須施足基肥,每畝施入1000公斤的腐熟優(yōu)質廄肥或人糞尿。水的話在播種前需要澆透底水,然后在秧苗一葉一心期前都不澆水,保持土壤濕潤狀態(tài)即可。但如果播種前沒有澆足底水而苗床面干裂的話,則需要及時補水,并且澆水一定要澆透。秧苗2葉期開始缺水,根據早晚葉尖吐水和午間高溫時心葉卷曲情況,進行早、午澆兩次,要澆透,水的溫度必須保證不低于16℃。
病蟲害管理:水稻幼苗期需要注意惡苗病、青枯病、立枯病、苗稻瘟這四種病蟲害,如果遇到氣候不正常、“倒春寒”、溫差大和氣溫偏低的年份最容易發(fā)生。
2、插秧期
水稻插秧之前就應該使用肥料,商品有機肥的話一畝地150-200kg,廄肥或人糞尿的話需要完全腐熟,一畝使用4000公斤以上。
水稻插秧后不立即灌水,但是稻田里應該保證苗高1/2-2/3的深水,以不淹沒秧心為好。返青后水層保持3-5厘米淺水,可采取間歇灌溉,在這時一定要及時上護苗水,同時每畝在水中加入1公斤的微生物植物健康調理液原液,因為這時期秧苗在移栽時根系受傷,吸收能力降低。
3、分蘗期
分蘗期是增加水稻株數的重要時期,如果前期沒有使用足夠的有機肥,并且使用微生物植物健康調理液根灌的話,那就需要增施有機肥或者氮肥。
秧苗進入分蘗期后,應該淺水灌溉,一般保持水位在2-3厘米即可,當水稻分蘗達到預計要求的分蘗數量時,要及時排水曬田。
病蟲害防治:這個時間段主要防治的是葉瘟病。
4、拔節(jié)期
水稻拔節(jié)在分蘗高峰期前后開始,直到抽穗后數日,才停止節(jié)間伸長,是水稻需水、需肥較多的時期,也是對外界環(huán)境條件(高溫、低溫)最敏感的時期。
水稻拔節(jié)期溫度較高,濕度較大,適合多種病蟲害的發(fā)生,特別注意水稻紋枯病、二化螟的防治。
5、孕穗期
孕穗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時期;要保證不缺水,不受旱,一般田保持3厘米水層。
這個時期對養(yǎng)分的需求也較大,如養(yǎng)分跟不上,常會中途停止發(fā)育,形成敗育小穗,減低結實率,造成穗小粒少。建議對前期生長不旺,拔節(jié)期葉色淡黃的增施穗肥,并且每畝使用3kg微生物植物健康調理液進行大水漫灌。
6、抽穗期
抽穗期一般要淺水灌溉,保持淺水層3一5公分,齊穗后干濕結合,缺水會引起葉片早衰,影響籽粒飽滿,水過深,影響根的活動,致使灌漿受到影響。
抽穗期病蟲害防治是關鍵,防治不力,會嚴重影響水稻產量與收益。
7、揚花授粉期
揚花期是水稻一生生理需水較為敏感的時期,此期缺水,容易使花粉和雌蕊柱頭受旱枯萎,抽穗困難,不能正常開花授粉,形成空粒,并極易造成根系、葉片早衰,這一階段應保持5厘米左右的水層。
水稻在抽穗揚花期對藥劑比較敏感,所以盡量上午不要噴施農藥,要注意觀察稻飛虱蟲害的發(fā)生情況。一旦發(fā)生,要立即噴藥控制,防止稻飛虱為害稻穗。
8、灌漿期
灌漿期對水分的要求,僅次于拔節(jié)長穗期和分蘗期。這一階段以濕潤為主,干干濕濕間隙灌溉,即上水后自然落干1~2天再灌水,以保持根系活力,保證上部三片綠葉不早衰。
如果有些地塊長勢過旺,則需排干水曬田,等葉色變淺再復水。
病蟲害防治:這一時期的主要害蟲有二化螟、稻縱卷葉螟、稻飛虱、稻苞蟲。